濺射靶材作為真空磁控濺射鍍膜技術的核心原材料,其質量直接決定了薄膜的性能、生產效率及成本控制。在電子信息、顯示面板、太陽能電池、建筑玻璃等領域,靶材的純度、致密度、微觀結構均勻性等關鍵指標對鍍膜產品的功能實現具有決定性影響。隨著大面積鍍膜技術的發展,對靶材的性能要求日益嚴苛,如何通過優化制備工藝提升靶材質量,成為行業研究的核心課題。
當前,靶材制備面臨多重技術挑戰:一方面,不同應用場景對靶材的性能需求差異顯著,如半導體領域要求超高純度(99.99% 以上),而建筑玻璃鍍膜則更關注靶材的利用率和成本控制;另一方面,制備工藝的多樣性(如鑄造法、粉末冶金法)及工藝參數的復雜性(溫度、壓力、氣氛等),使得靶材性能調控難度較大。此外,靶材與背板的連接質量、晶粒取向等細節因素,也會直接影響濺射過程的穩定性和薄膜質量。

凱澤金屬基于四篇核心研究文獻,系統梳理濺射靶材的性能要求、制備工藝(鑄造法與粉末冶金法)、燒結工藝對性能的影響及應用現狀,重點分析靶材關鍵參數(密度、晶粒尺寸、純度等)與鍍膜性能的關聯機制,總結當前技術瓶頸并展望未來發展趨勢,為靶材制備及應用提供全面的理論與實踐參考。
一、濺射靶材的性能要求與質量影響因素
1.1 核心性能指標及行業標準
濺射靶材的性能要求需兼顧薄膜質量與生產效率,主要包括以下關鍵指標:
純度:靶材中的雜質(如 O、N、C 及金屬夾雜物)會導致薄膜缺陷(如針孔、氣泡),降低薄膜致密度和力學性能。半導體領域靶材純度需達到 99.99% 以上,而建筑玻璃用靶材純度可適當放寬至 99.9%[1,4]。
致密度:高致密度(相對密度≥95%)可減少靶材內部氣孔,避免濺射過程中的 “打弧” 現象和顆粒脫落。熔鑄靶相對密度需≥98%,粉末冶金靶需≥97%,噴涂靶雖成本低,但相對密度需≥90% 以保證基本使用性能 [1]。
晶粒尺寸與均勻性:細小且均勻的晶粒(如≤100μm)可提高濺射速率和薄膜均勻性。例如,NiCr 靶的晶粒尺寸若過大(>3μm),會導致膜層致密性下降,影響對 Ag 層的保護作用 [1]。
成分均勻性:合金靶材需避免成分偏析,如 Zn-Al 靶中 Al 的偏析會導致濺射速率波動,影響膜層成分均勻性 [1]。

1.2 靶材形狀對利用率的影響
靶材形狀設計直接影響濺射效率和材料利用率:
平面靶:因磁場分布不均,濺射區域形成環形 “跑道”,利用率僅 35% 左右。通過加厚 “跑道” 區域或優化拼接縫隙(建議 0.5mm),可減少熱膨脹應力和抽真空殘留氣體影響 [1]。
旋轉靶:通過靶材旋轉實現均勻刻蝕,利用率可達 80% 以上。設計為 “狗骨狀”(中間直徑小、兩端大)可緩解端部磁場強導致的不均勻刻蝕,進一步提升利用率 [1]。
1.3 微觀結構對濺射性能的影響
晶粒取向:多晶體靶材的擇優取向會影響濺射速率和薄膜厚度均勻性。例如,硅靶通過調控晶粒取向,可將膜厚偏差從 10% 降至 5%[1]。
孔隙與缺陷:靶材內部氣孔(如熔鑄靶>2mm,噴涂靶>0.5mm)會導致電荷集中,引發放電和顆粒脫落,影響薄膜表面質量(如點狀缺陷)[1]。
晶界特性:晶界數量越多,濺射速率越快。細化晶粒可增加晶界密度,如鈦靶晶粒尺寸控制在 100μm 以下時,薄膜質量顯著改善 [1]。
二、濺射靶材的主要制備工藝
2.1 鑄造法
鑄造法適用于高純度金屬及合金靶材的制備,核心流程為原料熔煉→鑄錠成型→機械加工,其優勢在于可制備大尺寸靶材,且雜質含量低(尤其氣體雜質)。
工藝特點:
熔煉方式:真空感應熔煉(適用于低熔點合金)、真空電弧熔煉(適用于高熔點金屬如 Ti、W),可減少氣體吸入和坩堝污染 [4]。
成型控制:通過控制冷卻速率減少成分偏析,如 Al-C 合金采用驟冷凝固(冷卻速率 3×10?℃/s),可抑制粗大 Al?C?相生成 [4]。
后處理:鑄造靶需經鍛造、軋制等熱加工細化晶粒,如 Ni 基合金開鍛溫度 1230℃,終鍛溫度 980℃,可獲得均勻細小的組織 [4]。
典型應用:
純 Ti 靶:采用真空電弧熔煉,鑄錠經鍛造后加工成靶材,適用于建筑玻璃 TiN 涂層 [3]。
NiCrSi 靶:通過真空感應熔煉加入稀土元素(如 La、Ce),提高靶材穩定性,用于金屬膜電阻器 [4]。
局限性:
對熔點差異大的合金(如 W-Al)易出現成分偏析;
機械加工損耗大,材料利用率僅 60%~80%[3]。
2.2 粉末冶金法
粉末冶金法適用于難熔合金、陶瓷靶材(如 ITO、ZnO)的制備,流程為粉末制備→成型→燒結,可精準控制成分和微觀結構。
關鍵工藝環節:
粉末制備:氫化脫氫法(HDH)制備 Ti 粉,純度可達 99.9%,粒度<150μm [3];化學共沉淀法制備 ITO 粉,粒徑 30~200nm,分散性優異 [4]。
成型工藝:冷等靜壓(CIP)壓力 200~280MPa,保壓 10min,可獲得密度 50%~60% 理論密度的素坯 [4]。
燒結工藝:真空燒結或氣氛燒結(如氧氣氣氛用于 ITO 靶),通過擴散致密化提高致密度 [2,3]。

典型案例:
鈦靶制備:HDH 鈦粉經 2.5t/cm2 冷壓后,在 1200℃真空燒結 2h,致密度可達 4.43g/cm3(理論密度 4.5g/cm3),濺射性能與鑄造靶相當 [3]。
ITO 靶制備:氧化銦與氧化錫粉末(質量比 9:1)經 1550℃、0.6MPa 氧氣氛燒結,致密度≥99.8%,電阻率≤1.9×10??Ω?cm [2]。
優勢與不足:
優勢:材料利用率>90%,可制備復雜成分靶材(如 TiAl、ZrO?);
不足:燒結過程易引入雜質,致密度提升需精確控制溫度和壓力 [2,3]。
三、燒結工藝對靶材性能的調控機制
3.1 燒結溫度的影響
溫度是影響靶材致密度和晶粒生長的核心參數,存在 “臨界溫度” 現象:
低溫階段(<臨界溫度):隨溫度升高,原子擴散速率加快,致密度顯著提升。如 Ag-B 靶材在 450~550℃燒結時,相對密度從 81.82% 增至 91.25%[2]。
高溫階段(>臨界溫度):溫度過高會導致晶粒異常長大和揮發損失,致密度下降。如 ZnO 靶材在 1500℃時,Zn 揮發形成氣孔,相對密度從 95% 降至 84.42%[2]。
臨界溫度范圍:不同材料差異顯著,如 ITO 靶為 1500~1550℃,鈦靶為 1200~1300℃[2,3]。
3.2 燒結壓力的作用
外加壓力可促進粉末顆粒重排和塑性變形,加速致密化:
熱壓燒結:壓力 10~30MPa 可顯著提高致密度。如 W-Si 合金在 20MPa、1380℃下燒結,相對密度從 90%(10MPa)提升至 98%[2]。
等靜壓燒結:壓力均勻性優于熱壓,適用于復雜形狀靶材。如 CIGS 靶材在 50MPa 下燒結,密實率達 96.8%,但壓力>60MPa 會導致分層 [2]。
壓力與溫度協同作用:高壓可降低燒結溫度,如鈦靶在 2.5t/cm2 壓力下,燒結溫度從 1200℃降至 1100℃,仍保持 96% 致密度 [3]。
3.3 燒結氣氛的調控
氣氛通過影響氧化還原反應和原子擴散,調控靶材成分與結構:
惰性氣氛(Ar):適用于易氧化材料,如 NAZO 靶材在 Ar 中燒結,電阻率(2.80mΩ?cm)遠低于空氣燒結(0.07Ω?cm)[2]。
氧氣氣氛:用于氧化物靶材(如 ITO、ZnO),抑制氧空位形成。如 ITO 靶在 0.02MPa 氧氣氛中燒結,致密度達 91.84%,電阻率顯著降低 [2]。
真空環境:減少氣體雜質(O、N),適用于高純金屬靶(如 Ti、Mo),真空度需<1Pa [3]。
3.4 保溫時間的影響
保溫時間需與溫度匹配,平衡致密化與晶粒生長:
短時間保溫(1~2h):適用于高溫燒結,避免晶粒粗化。如 Li?Ti?O??靶材在 1000℃保溫 1h,致密度 83.8%,延長至 5h 達 93.1%[2]。
長時間保溫(>5h):適用于低溫燒結,促進擴散致密化。如 TAZO 靶材在 1300℃保溫 10h,密度從 5.5g/cm3 增至 5.6g/cm3[2]。
過燒風險:保溫過久會導致晶粒異常長大,如 Ag-B 靶材保溫超過 8h,閉孔孔隙率上升,致密度下降 [2]。
四、靶材與背板連接及鍍膜工藝適配性
4.1 靶材與背板的連接質量
靶材與背板(銅或不銹鋼)的連接需保證良好的導電性、導熱性和機械強度,常用方法包括:
釬焊:用 In-Sn 合金(熔點 156℃)粘結,適用于陶瓷靶(如 AZO),要求結合面積>90%,避免局部過熱開裂 [1]。
擴散焊:高溫高壓下實現原子擴散結合,適用于高熔點金屬靶(如 W、Mo),連接強度>100MPa [1]。
機械固定:通過螺栓連接,適用于大型旋轉靶,需配合彈性墊片緩解熱應力 [1]。
連接缺陷的影響:結合不良會導致散熱受阻,如 AZO 靶綁定面積不足 10% 時,易出現局部熔化和結瘤,濺射功率降低 30% 以上 [1]。
4.2 靶材性能與鍍膜工藝的匹配
濺射功率:高致密度靶材(如相對密度 99%)可承受更高功率(>10kW),成膜速率提升 20%~30%[1]。
真空度:低孔隙率靶材可減少放氣,真空度易維持在 10??Pa 以下,降低薄膜雜質含量 [1]。
薄膜均勻性:晶粒尺寸≤50μm 的靶材,膜厚偏差可控制在 ±5% 以內,優于粗晶靶材(±10%)[1,2]。

4.3 典型應用場景的靶材選擇
應用領域 | 靶材類型 | 關鍵性能要求 | 制備工藝 |
建筑 Low-E 玻璃 | NiCr、Ag、ZnAl | 高反射率、耐蝕性 | 熔鑄 + 軋制 |
液晶顯示器 | ITO、Mo、AlSi | 低電阻率、高透光率 | 粉末冶金(熱壓) |
太陽能電池 | CIGS、AZO | 光吸收系數高、導電性好 | 熱等靜壓 |
半導體芯片 | Ti、Cu、W | 超高純度(99.999%)、低缺陷 | 電子束熔煉 |
五、靶材制備技術瓶頸與發展趨勢
5.1 當前技術挑戰
超大尺寸靶材制備:大面積玻璃鍍膜(>3m×6m)需一體化靶材,現有工藝易出現成分不均和應力開裂 [1]。
納米結構調控:納米晶粒(<100nm)靶材雖能提升濺射效率,但燒結過程易團聚長大 [4]。
成本控制:高純度原料(如 In、Ga)價格昂貴,如何通過工藝優化降低損耗(如提高利用率至 90% 以上)成為關鍵 [4]。
5.2 未來發展方向
工藝創新:放電等離子燒結(SPS)可快速致密化(10~30min),抑制晶粒生長,適用于納米復合靶材 [2]。
材料復合化:梯度靶材(如 TbFeCo/Ti)可實現薄膜性能梯度調控,滿足多功能涂層需求 [4]。
智能化制備:通過數值模擬優化燒結參數(如溫度場、壓力場),實現靶材性能精準調控 [2]。
回收利用:開發靶材廢料回收技術(如 Ag、In 的提純),降低生產成本并減少資源消耗 [4]。

六、總結
濺射靶材的質量是決定鍍膜性能的核心因素,其性能調控需從材料設計、制備工藝到應用適配全鏈條協同優化。本文通過系統分析得出以下結論:
靶材的致密度(≥95%)、晶粒尺寸(≤100μm)、純度(根據應用場景 99.9%~99.999%)是影響濺射穩定性和薄膜質量的關鍵指標,需通過工藝參數精準控制。
粉末冶金法在復雜成分靶材(如陶瓷、難熔合金)制備中具有優勢,而鑄造法更適用于高純度金屬靶材,兩者的結合(如熔鑄 + 粉末冶金復合)可拓展應用范圍。
燒結工藝中,溫度、壓力、氣氛的協同作用決定靶材致密度和微觀結構,如熱壓燒結(15~30MPa、1200~1500℃)可有效抑制晶粒粗化。
未來需重點突破超大尺寸靶材制備、納米結構調控及成本控制技術,推動靶材產業向高性能、低能耗、可持續方向發展。
參考文獻
[1] 胡冰,王爍。靶材質量對大面積鍍膜生產的影響 [J]. 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,2015 (5):18-21.
[2] 劉春軒,梁啟文,伍小波,等。常壓與熱壓燒結工藝對合金靶材結構與性能的影響 [J]. 材料科學,2022, 12 (1):7-24.
[3] 陳平,李華,梁振鋒,等。粉末冶金法多弧離子鍍 (PVD) 用鈦靶材的制備 [J]. 金屬學報,2002, 38 (S1):594-595.
[4] 王大勇,顧小龍。靶材制備研究現狀及研發趨勢 [J]. 浙江冶金,2007 (4):1-9.
相關鏈接